歷史沿革 一、南通圖書館的創建 南通市圖書館的前身是清末狀元、近代實業家、教育家張謇于1912年創辦的南通圖書館,是中國早期公共圖書館之一。張謇在著述中記載:“民國元年,里少年盡毀諸神祠。謇于是謀諸兄謀耆老,……因岳廟為圖書館?!薄坝嬘袌D書樓兩幢二十間,曝書臺五間,廂樓上下十二間,閱覽樓上下八間,兩廊辦事室十間,道故齋上下六間,燕息亭三間,庶務室、門房、廚房、廁所等十三間,共六十七間,計用銀萬二千元。書櫥二百架,計用銀一千二百六十元,圖書十三萬千百卷,他人贈者五萬卷弱,謇贈者八萬卷強,職員六人:館長一,館務主任一,編輯及保管二,庶務一,收發一,規定每年館用一千六百元,增購圖書二千元,校對、裝訂等費用四百元,共四千元。其預籌而未設者:兒童閱覽室,婦女閱覽室,并置巡回書庫?!眻D書館開創時,藏書、館舍規模已不算小,以后又進行了擴建。最主要的一次在1918年,張謇之子張孝若訪美歸來,敘述了國外圖書館得到重視的情況,張謇“乃拓地館西為樓,亦十有六,筑復道以迎,庋書之架櫝,凡三百三十。先后凡用銀二萬六千二百四十三元。歲用之銀二千四百元或強?!毕鄬﹂]塞落后的江北小城南通,辦起了頗具規模的圖書館,這不能不說是張謇對我國公共圖書館事業的杰出貢獻。 二、南通圖書館的經營 張謇邀請南通師范培養的中國近代建筑史上最早的著名建筑師孫支夏設計圖書館,他提出具體構想、要求,由孫支夏繪出設計圖紙,他再提出修改意見,這些珍貴的留有張謇墨跡的建筑圖紙至今保留在南通博物苑。具體的土木工程用料,他也親自過問,他在給宋躍門的函中說:“請躍翁會齊博物苑、農校、圖書館、醫校、養老院五處工程員,協同查開各處所有磚瓦木石之料大小尺寸,及各處須建之房屋深廣高尺寸。分別支配,通融調用,免得廢閣及短缺?!辈ⅰ伴_明數目及用處”,“圖書館:小樓三間,方亭一間,廚三間,雨廊四五間”。盡管圖書館建在“址高于地六七尺”的東岳廟,但館內仍設“曝書臺”,定期曝書。張謇親自撰寫了《圖書館曝書臺銘》:“臺出岑樓,其高八尺。修廣相乘,方幾五十。贏級旋升,開通正直。罘罳有風,頗曬有日。以暴所藏,蟫僵螙辟。圖書萬年,保之無斁?!彼€為圖書館小樓題名曰:“道故齋”,小亭題名曰:“息奧”。圖書館建設,藏書建設是最重要的建設。圖書館辦起來了,藏書如何跟上去。張謇是深謀遠慮的。首先他著文向社會公開征集,《為圖書館征求鄉先生遺著啟》中說:“吾通世有宿儒,代聞名著,……諸君子倘有先人遺著,軼代宏文,或系已傳之稿,或為未刻之書,廊然至今,舉贈敝館,當為什襲而藏,或為集資付印;如必需值,請示傅別,亦可論購以宏架簽?!蓖ㄖ葑怨喷婌`毓秀,俊彥輩出,尋常巷陌,書香人家,又有狀元公情辭并茂的文章,捐贈圖書館的書不在少數。 張謇首先作出表率,他把自己的藏書整理后大部分送圖書館。張謇向來主張,國家私家藏書應“公諸于天下”,他總覺得藏書傳給自家子孫,總有一天不能保存,與其給子孫三文不值二文的零賣,不如供給地方多數人去享受。因此他的日記中有許多“理書送圖書館”、“理書”的記載。有許多書是張謇閱后寫過題識或友人贈送的。南通市圖書館古籍部的許多藏書中有張謇的親筆題識,鈐有他的藏書印章,這些書籍和題識、鈐印珠聯璧合,是張謇留給我們的最寶貴的財富。在張謇的努力經營下,圖書館開館之初,已有圖書近十萬卷,幾年后即增至十四萬卷。 張謇非常重視目錄工作,并親自寫信,聘請碩學之士主持編寫,他在《致陳星南函》里說:“……更歷七、八年來,前由張君編第一次目錄,匆匆屬稿,多未詳審。復又數載,增籍益多,須即補編,且訂前誤。素仰先生有金版六韜之博,辨已三亥豕之訛。敬請編訂本館第二次目錄?!敺顫櫨淬y幣五百元,可以在本館居住,亦可借書局自隨。紙筆舟車,賅于潤內。若其住館,寢餗必供。安排紙筆書人,寫天祿校書之目?!币笄兄?,推許之意,溢于言表,何況待遇優渥,第二次目錄很快高質量地編制完成。張謇為圖書館事業可謂殫精竭慮,其時他已是60歲的老人,他甚至計劃征集、采購10萬冊外文圖書,邀集精通外語專家幾十人,用十年、二十年時間,選擇其中精華,翻譯過來,“以證通我六經諸子之說,以融德藝,以大啟我后進”。他的目的仍然是洋為中用,中西貫通,培養啟迪我們中國的青年學子。 據1916年教育部調查《各省圖書館一覽表》(此表以民國二年教育部視學報告及三年十月教育部咨查各省圖書館情形,經該省咨受為根據)(錄自《教育公報》第三年第十期),南通圖書館當時的藏書和經費與國內省級圖書館頡頏。據1925年統計,全國公共圖書館共有259個,除了國立、省、市級圖書館外,其余大部分為縣級圖書館(據1947年12月底統計,我國共有國立圖書館3個,28個省有省立圖書館34個,市立圖書館19個)。南通圖書館在20年代初藏書已達十四萬卷,大小館舍達67間,可謂全國縣級圖書館之最,私立公共圖書館之最。 非??上У氖?,這樣一座在中國近現代圖書館發展史上有著重要意義,本應發展得更好的圖書館,在1929年并入了南通學院。據理逸航(時任南通圖書館館長)年譜記載,當時圖書館藏書23萬冊。從此圖書館處于保管、封存狀態。1938年,南通圖書館為防止戰乩破壞,將8萬多卷古籍轉移至城內天寧寺光孝塔北側藏經樓保存,外面堆放一些佛教經書作掩護,并請寺內和尚看護。 三、新中國成立后南通市圖書館的重建 全國解放,百廢待興,黨和政府著手文化事業的恢復和建設。1952年南通市政府決定重建南通圖書館。市政府文教科委派文化教育股副股長劉谷風負責圖書館籌建工作。劉谷風組織人力將藏匿在天寧寺光孝塔旁藏經樓里的古籍圖書搬運到博物苑北館樓上,妥善保管。邀請老學者蔡觀明等人對古籍進行清理、分類、標注、修補。這批古籍現在都保存在圖書館古籍部靜海樓。 1953年1月,圖書館定名為南通市人民圖書館,劉谷風任副館長主持工作。并借用中蘇友協俄語教室(現南通博物苑張謇故居濠南別業)先行開展閱覽工作,有閱覽座位40多個。7月,省文化局指示圖書館定名“江蘇省南通圖書館”。為貫徹省文化局“必須在工廠建館,以深入工廠,面向工廠,更好地為工人群眾服務”的精神,南通市政府決定圖書館設在全市工廠最集中的唐家閘,館址選在唐家閘文化館內,兩館合署辦公,統一領導。同時,張謇故居濠南別業二樓仍保留圖書館閱覽室,對公眾開放。又是一次較大規模的搬遷,據劉谷風、張自強回憶文章說:“……唯一的交通工具是木船?!〒P運河上小火輪、大貨船航行時的水浪余波,不時沖擊著我們的小船,隨時都有沉船的危險。小船只得沿岸而行,但是浪花仍然濺進船里。我倆只有把自己兩斤半的棉被蓋在書上擋水,劉谷風又把衣服脫下來,蓋在船頭的一捆書上,總算避免了損失?!眻D書館館舍為四合院民居,閱覽室約30余平方米,借書處60平方米,設置有圖書采編部、圖書推廣部和閱覽室,訂有報紙20余種,雜志40余種,閱覽座位40余個,藏書1萬余冊,發放借書證1500張。 1957年經南通市政府批準,南通圖書館更名為“南通市圖書館”,遷回市區,館址在原“南通圖書館”舊址偏北,濠面別業西樓及其附屬平房約40間,館舍面積約1000平方米。西樓二樓為借書處和書庫,三樓為閱覽室和辦公室。同年,郭沫若為“南通市圖書館”題寫館名。在此先后,蔣云卿、蔡觀明、閔成鈞、費范九、馮瀚飛等人贈送一批古籍給圖書館,其中蔣贈書2000余冊,馮贈書中有元刻明印《隋史》1冊(后被定為全國善本)、明版《水經注》、《黃帝內經》等600余冊。這一時期,圖書館藏已達36萬冊,其中古籍10萬冊,發放借書證6千多張。圖書館還負責輔導建立工廠圖書館(室)43個,流通站49個,全市圖書館室(站)達到281個。慶祝國慶10周年時,圖書館還舉辦“賽詩會”、“十年成就圖片展”、“圖書報告會”、“黨史書籍展覽”等系列活動。 1960年,圖書館向市科委爭取到每年1500至2000元經費,專門用于科技圖書的采購。對古籍和地方文獻也加強管理,聘請省文史館館員蔡觀明、書法家葉胥原和其他專業人員進行古籍分類、排架、編目、以及修補工作。并且征集到許多珍貴的有關張謇的文獻。圖書館進入了一個較好的發展時期。 “文革”期間,圖書館處于停止開放或半開放狀態。 四、改革開放,老館煥發生機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中國迎來了改革開放的新時代,南通市圖書館也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1979年圖書館綜合大樓建成,新樓使用面積1500平方米,有書庫五層,閱覽室10個。1982年,圖書館古籍藏書樓靜海樓竣工,這是新中國成立后,全國公共圖書館系統建成的第一座專用古籍藏書樓。國務院古籍整理規劃領導小組組長李一氓題寫了樓名。靜海樓使用面積1348平方米,底層設有500個座位的會場,三、四層為古籍書庫,五層為外賓接待室和小會議室。綜合樓和靜海樓的落成給圖書館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80年代初,南通市圖書館年購文獻已達到數萬件,報刊近千種,持證讀者過萬。 為適應圖書館發展需要,南通市圖書館積極培訓業務干部,主辦了為期一年的圖書館業務培訓班,全市各圖書館有300余人參加了學習,市館還和“廣播電視大學”聯合舉辦“圖書館學專業大專班”,和南通博物苑聯合舉辦“圖博職業班”。為適應社會需求,市館輔導部舉辦了高等教育自學考試輔導講座,長期聽講者有800余人,還邀請著名作家峻青、碧野、林青、陳模、鄂華、理由、金振林舉辦文學系列講座,在社會上取得較大反響。 這一時期,南通市圖書館無論從館舍面積、藏書量、職工隊伍素質、讀者服務工作等等方面,在全省省轄市公共圖書館中都處于前列。 進入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后,隨著新一輪公共圖書館新館建設的興起,各各地圖書館新館紛紛建成,相比之下南通市圖書館顯得陳舊和狹小。但圖書館職工在現有的條件下,不等待觀望,勤奮工作,默默奉獻,積極創造條件,面向學習型社會和終身教育,為培養閱讀人群,滿足全市廣大市民不斷增長的讀書求知需求,提高人們的科學文化素質提供了強大的智力支持。市圖書館和江海晚報社聯合舉辦了“我市十大藏書家”評選、“迎澳門回歸知識競賽”;和市農林局聯合舉辦“農林科技新成果圖片展覽”,承辦由市委宣傳部、市文化局主辦的“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抗日戰爭勝利50周年——南通軍民的抗日戰爭”大型圖片展覽、主辦“南通人著作展”,等等。在省公共圖書館優秀服務成果評獎活動中,南通市圖書館報送的10項成果(限報10項)有8項獲獎,其中“南通市圖書館和張謇研究中心聯合編輯、出版《張謇全集》(此項目后來還在2003年中國歷史學會、南京大學、揚州大學、南通市人民政府聯合舉辦的“紀念張謇誕辰150周年高級論壇”上獲特別獎)”、“為東盟公司產品開發提供專題服務”獲2等獎,“為柯立莎博士論文《近代中國的地方企業:1898——1926南通的大生紗廠》提供服務”、“為徐鐵生《萬家姓典》研究提供服務”、“為欽鴻的現代作家筆名和海外華文文學研究提供服務”、“為陳學勇的現代女作家研究提供服務”、“為龔德的《揚子大腳百年記四部曲》及其延伸作品創作提供服務”、“抗日戰爭勝利50周年圖片展覽”等項目獲3等獎。這些獲獎項目參加全省公共圖書館優秀服務成果展覽后,獲展覽2等獎。 在取得較好社會效益的同時,市圖書館還努力挖掘潛力,改善辦館條件,實現傳統圖書館向現代化圖書館的轉型,建立了有30多臺電腦的電子閱覽室,并在業務部門配置電腦,圖書借閱、分類編目首先實現計算機管理,開通了南通市圖書館網站,讀者登陸網站可以檢索部分館藏書目。 五、一座現代化圖書館呼之欲出,新館建設提上政府議事日程 邁進新世紀,圖書館在建設小康社會、科教興國、提高整個中華民族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方面的重要作用,越來越清晰地凸現出來,南通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視市圖書館的新館建設,前期工作已經啟動,著手規劃和選址。 南通雖偏居江北一隅,但鐘靈毓秀,才俊輩出,有著良好的文化氛圍。特別是到了近代,在著名教育家、實業家張謇的經營下,南通成了全國模范縣,除了實業,還以文化、教育的發達聞名全國。最近兩院院士吳良鏞提出南通是中國近代第一城。南通在文化、教育上屢有創新,中國第一座博物館、第一座師范學校、第一座戲劇學校相繼在這里誕生,南通建設的圖書館、印書局、體育場、劇院、公園是中國早期公共文化體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上世紀初葉,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發展長期停滯不前甚至處于沒落之中,一批探索中國近代化的先賢,以積極的進取精神努力不懈地追尋民族振興、國家富強的道路。張謇作為站在時代潮流前面的有識之士,熱情倡導文化事業的創辦。沿濠河兩岸,師范學校、博物苑、圖書館、翰墨林印書局、伶工學社、女紅傳習所、東、西、南、北、中公園、更俗劇院,鱗次櫛比,這些文化建筑構成了中國近代第一城中最獨特的風景。文化是城市的文脈和肌理,就是特色。這些建筑是科學和南通本土文化相結合的奇葩,它感染著人們的精神,調動著人們的心靈,使人們的生活環境更加豐富多彩。南通市圖書館新館怎樣才具備中國近代第一城的文化特色? 圖書館作為公共物品,實質上是政府以整個社會的名義向每一位讀者提供的文化、教育的公共空間,它保障了每一個個體接受知識和教育的權力的實現,人們通過對圖書館的免費知識和教育資源的占有,獲得分享社會文明成果的機會,參與知識經濟的資本和核心競爭力,從而獲得發展的能量。這是政府對每一位公民最長遠、最有效的幫助和關懷。從這個意義上講,21世紀的圖書館不僅僅是專家、學者的書齋,更是廣大市民的圖書館。 用最好的地塊建造公共圖書館,體現出一種人文關懷和城市品位。南通得天獨厚,有這么一方鬧中取幽、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風水寶地,張謇先生當年在這里開辦的圖書館創造了中國早期公共圖書館的輝煌,今天我們在這里建設現代化圖書館,一座清晰地凸現出中國近代圖書館到新世紀圖書館的百年發展軌跡,承載著歷史滄桑、彰顯江海文脈、又富時代物征的圖書館,對于文化南通、文化大市的建設極具意義。 地址: 南通市圖書館新館地址:南通市崇川區崇文路2號
南通市圖書館新館公交路線:15、20、38、68路(到“市圖書館”站下) 聯系方式: 咨詢電話:81100100 59003600
續借電話:59003605 59003606 |